荣某:“法官,我和您说实话,把苞米杆放在他们苞米仓那块,我确实是有意的,但是因为上次你来调解后,我已经把堵水洞通开了,可他还在不依不饶。”
朱某:“谁不依不饶了,你说得好听,墙里堵的东西倒是挪走了,墙外的苞米杆还堆在这,前几天下雨俺家都成什么样了,全是水,路都没办法走,来来咱们让法官评评理到底谁做得不对。”
……
在现场情绪的激动的二人,是二道沟村一起相邻排水纠纷的当事人。两家系前后院邻居,但二十年来一直矛盾纠纷不断,多次经村镇调解无果,积怨逐渐加深。原告朱某前院与荣某后院的菜园子相连,右侧是一个小山坡,形成一道自然的排水沟,相对应的在被告家菜园子后墙留有一个排水洞,以便山水排出。
日前,被告将排水洞用石头和塑料堵住,导致山水流入原告家中,为此原告诉至法院。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与被告进行了沟通,经过耐心的劝解,做通了被告的工作,被告表示会将石头和塑料移除。但因后续原告反映还未全部移除,
遂和助理一起赶到现场了解情况。将双方当事人叫到现场后,发现被告确实已将排水洞内的石头和塑料布移除。但洞口处还堆放了许多玉米杆。
面对情绪激动的二人,承办法官和助理分别对二人进行劝解。通过唠家常的方式,使二人心情逐渐平复,渐渐敞开心扉,打开了话匣子。
原来二人就相邻排水问题在二十年前已经在法院处理过,并出具了调解书,排水洞也是在那时候形成的。被告表示,其出外打工,才回来两年时间,原告老找茬,其大门口的树叶全飘到自家菜园中,故一时生气将洞堵住,又将一些玉米杆幢在挨着原告家苞米仓的墙边。
法官了解到,今年60多岁的原告早年离异,唯一的女儿因意外死亡,其带着89岁的老母亲居住在此。而50多岁的被告,亦是离异多年,唯一的女儿也跟着她的母亲远嫁,如今是自己一人居住。
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。两人本来都有着不幸的遭遇,作为邻居本应互相理解与帮助,却因产生隔阂而矛盾频发。法官在充分了解矛盾的症结后,在释法明理的基础上,耐心细致地对原被告做思想工作,引导双方换位思考,明白双方家庭的不易,建议以后有问题要及时沟通,不可互相置气,导致心里积怨。最终,双方打开心结,同意各让一步,荣某表示会一直遵守调解协议,将排水洞留出,也会将妨碍通风的玉米杆堆挪走。朱某也表示会将大门口处妨碍被告家的树砍掉,双方也在互相理解中握手言和。
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基层法官就是这样在家长里短的“琐事”中倾听民意,坚持“如我在诉”理念,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“小案”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。